2016年3月24日星期四晚19:30分,应我校文学院党委邀请,我校原副校长吕传汉教授在公教6301做了题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讨”讲座。该讲座属于弘文讲堂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明主持,文学院3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今年78岁的老教授吕传汉老师退休多年,依然活跃在教育领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此次讲座主要是针对文学院师范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开展的。吕教授说为何要大力培育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原因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有着良好核心素养的国际型复合人才。而如何培养人才,在中小学尤其是儿童阶段的教育极为重要。
面对这样的需求,中小学生的培养就需要改革。“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最为重要的要素。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吕教授说就是教育观念一定要改变。要以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代替只关注考试成绩,以培养学生能力代替教师权威思维,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软能力。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建立学校课程体系为重点。“核心素养”总框架构建分为三个部分,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素养。学校的教育,一定要以适合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点,塑造其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教学应当借鉴“三教”,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学习如何践行“情境——问题模式”,努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吕教授以上海一所小学和贵州一所中学的教学案例以及“同课异构”为例,解释了为什么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的灵活生动、因人制宜的教学方法。在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应该要实现综合性融合,否则知识分得太细,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达到思维上的训练。因为自己是教数学学科的,吕教授从数学学科教学方法切入,谈到了不管是哪个学科,教师都要思考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努力成为一个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好的素养的专业化教师。
在两个小时讲座中,吕教授为以后即将从事教育行业的同学们提供非常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建议。最后他提到:教学学科无国界,但教学教育有国界。于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不走表演式套路,教学要到点子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方能将教育落到实处。
(2015级广播电视学 杨红梅/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