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晚19:20,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文系主任詹杭伦教授应邀在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公教6202教室做了题为《论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中国风歌曲的关系》的讲座,此讲座为文学院“弘文讲堂”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易闻晓教授主持,3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詹教授的讲座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中国风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改写与误读,二是对古典诗词的拆解与重构,三是从案头化到口语化的创作。
说到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詹教授用了王菲演唱的《幽兰操》为例,说到这是对唐代韩愈《猗兰操》的改写,并加了文王梦熊的典故。还说到韩愈《猗兰操》也并非原创,也是对古人的改写。今人《幽兰操》改写,其中掺杂了对孔子原话的误读,孔子原话是兰本是王所应佩戴的香囊或者用的香,而今人误解为兰是众香之王,意思大相庭。不过这样的改写在改动不大的基础上,更富意味。
而第二部分内容,以高晓松作曲叶蓓演唱的《B小调雨后》为例,并一句句解释了其中词的由来,如一斜斜乍暖清寒的夕阳取自李清照《声声慢》,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来自骆宾王《咏鹅》,我的心就像西风老树下人家则取自马致远《秋思》,诸如此类的重新拆解与重组在这首歌中比比皆是。仅凭单句而言,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像这样这样把打碎的“花瓶碎片”拼凑起来,却是无比新颖,别有风味。
第三部分,詹教授用了正反两个例子,说明案头化到口语化的重要性。正面是琼瑶对于《蒹葭》的翻译口语化,并改动了词语,如将“蒹葭”修改成“绿草”“伊人”改为“佳人”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而负面例子是刘欢改写了霍尊的《卷珠帘》,却失掉了歌曲原来本身的感情与韵味,如将“她眷恋梨花泪”改成“犹眷恋梨花泪”,本是女子本身的情感表现,却变成了第三人的主观解读,还有“不见高轩”本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却被刘欢改成“高轩雾退”,这里的“高轩”被误认为是“高楼”,意蕴大相径庭。
詹教授用王菲演唱的《孔子》的主题曲《幽兰操》,高晓松作曲叶蓓演唱的《B小调雨后》,琼瑶改编的《在水一方》和霍尊的《卷珠帘》为例,讲述了所谓中国风歌曲,即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中国元素作为点缀和表现手段的流行音乐。其出现是今人对古诗词的重新定义解读,以契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詹教授对刘欢改写的《卷珠帘》失败改写做了评价:中国风歌曲的创作,从口语化回归案头化是不恰当的,不合时宜的。詹教授还说到创作中国风歌曲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了解当代人的审美水准,审美心态,审美喜好,这样才能创作被大家喜爱,能够流传的佳作。
讲座穿插着动感的视频和詹教授的个人经历,詹教授的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以及非常接地气的表述,让现场同学时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和掌声,以表达对詹教授的认同和喜爱。讲座的最后,詹教授回答了同学提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典诗词对现代人意义即是能够陶冶身心,表达情感。二是如何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就是有颗时时可以发现美的心,为了理解、记录生活而去读书,即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自得其乐。
(文学院2015级广电 杨红梅文 图片黄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