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张青松,男,1969年生,湖南武冈人。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兼任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地区研究基地副主任,《汉字汉语研究》编委。
二、教育背景
1988.09~1991.06 邵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大专)。
1997.09~1999.06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脱产本科)。
1999.09~2002.06 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7.09~2011.06 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12.09~2013.01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国内访问学者),结业课题:《〈辞源〉字头释文涉及的字际关系研究》,合作导师:李运富教授。
三、工作经历
2002.07~2017.10 惠州学院中文系任教。
2017.11~2022.06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汉字汉语研究》编委。
2022.04至今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四、开设课程
古代汉语、汉字学、训诂学、《说文解字》研究(面向本科生);近代汉字研究(面向硕士研究生);汉字学史专题研究(面向博士研究生)。
五、研究领域
文字学、训诂学
六、论著目录
(一)著作
1.《〈正字通〉异体字研究》,语文出版社,2016年8月(独著)
2.《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岳麓书社,2017年4月(独著)
3.《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参与修订百科词条,修订总字数:7.574万)
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集释》(共10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二作)。
(二)论文
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11篇为CSSCI,1篇为北大核心,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代表性论文如下:
1.《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汉字汉语研究》2021.0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08全文转载。
2.《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七则》,《古汉语研究》,2019.10(独著,CSSCI)
3.《〈正字通〉异体字误释探因》,《古汉语研究》,2016.04(独著,CSSCI)
4.《〈正字通〉异体字训释指瑕》,《励耘语言学刊》,2014.05(独著,CSSCI)
5.《〈正字通〉疑难字考释九则》,《中国文字研究》,2013.03(独著,CSSCI)
6.《文字错误还原与俗字的产生》,《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4.07(独著,CSSCI)
7.《〈汉语大词典〉“怨旷”条释义商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06(独著,CSSCI)
8.《“搜辟”补释》,《学术研究》,2013.05(独著,CSSCI)
9.《试论训诂学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的价值》,《安徽大学学报》,2007.07(独著,CSSCI)
10.《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古词语释义之不足》,《宁夏大学学报》,2007.07(独著,CSSCI)
11.《〈同源字典〉补遗四则》,《求索》,2007.07(独著,CSSCI)
12.《〈诗·邶风·匏有苦叶〉“浅则揭”释义辨正》,《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01(独著,CSSCI)
13.《“时女”释义与例证刍议——兼说由“文意训释”义演变而来的新词的意义》,《辞书研究》,2011.06(独著,全国中文核心)
14.《试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兼与管燮初先生商榷》,《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01(独著,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8月全文转载)
15.《〈正字通〉异体字考释成果与现代大型字典编纂》,《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06(独著)
16.《〈正字通〉疑难字考释八则》,《中国文字学报》,2014.07(独著)
17.《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汉字汉语研究》,2018.03(独著)
18.《十年来古壮字研究简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10(独著)
七、科研项目
1.历代注列“古今字”多维组群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8.6.(主持,在研。)
2.《正字通》异体字研究,广东省社科规划办2011.03(主持,已结题)
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代训注古今字汇纂及数据库建设(第二参与人,已结题)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子课题之四:古今字字用学研究,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11(子课题排名第二,已结题)
5. 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集释》(共10册。排名第二。已结题)
此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
八、获奖情况
1.2020年,获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2020年,获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二)。
九、学术交流
1.2010年11月武夷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
2.2011年8月张家口,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
3.2012年10月杭州,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
4.2014年10月上海,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训诂学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5.2017年8月贵阳,中国文字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6.2018年10月郑州,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东亚碑刻汉字及文献研究;
7.2018年11月杭州,第二届近代汉字学术研讨会;
8.2018年11月扬州,“高邮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9.2019年6月开封,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10.2019年9月海口,“一带一路”视角下的语言文字研究海口高峰论坛;
11.2019年10月郑州,中国文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
12.2019年10月重庆,第十二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
13.2020年11月长沙,第三届近代汉字学术研讨会;
14.2021年10月广州,第二届汉语字词关系学术研讨会;
15.2021年11月重庆,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
16.2022年6月郑州,第七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
17.2022年7月成都,第四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