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第七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25年08月25日 16:51  点击:[]

2025816日至17日,第七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基地联合主办,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协办,旨在深化跨文化汉字研究,推动“汉字文化圈”文明交流互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跨文化视域下的汉字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吴国升教授主持。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管新福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热烈欢迎海内外学者的到来。他高度评价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和世界文化瑰宝的价值,充分肯定跨文化汉字研究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华珍教授代表协办单位致辞,他感谢主办方的精心筹备,回顾了研讨会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强调中心将持续推动跨文化汉字研究,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致力构建国际化学术平台。

吴国升教授主持开幕式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管新福致辞

何华珍教授致辞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集中呈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突破。首场报告由张素凤教授、吴继刚教授共同主持。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编码字符集中的广义汉字整理》、日本南山大学梁晓虹教授《日本中世汉字资料研究——以兼意“四抄”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周晓文教授《传世字书篆文整理》、郑州大学何华珍教授《近代汉字与域外汉字》四个报告。四位专家的报告从汉字本体研究延伸至跨文化传播,展现了该领域的广博与精深。

李国英教授作报告

梁晓虹教授作报告

周晓文教授作报告

何华珍教授作报告

第二场报告由张青松教授、熊加全教授主持。 主要由湖南师范大学蔡梦麒教授《〈广韵〉ABA”释义的来源》、南京师范大学苏芃教授《原本〈玉篇〉避讳“衍”字新证》、西南大学李晓亮副教授《东巴文汉字对照版〈三字经〉》、中国海洋大学张新俊副教授《楚简中读作“靡”的两个字》、贵州师范大学刘思文教授《从形义演变看古籍中“辜”“幸”“辛”“卒”讹混现象》五个报告组成。报告内容精深,视角新颖,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

蔡梦麒教授作报告

苏芃教授作报告

李晓亮副教授作报告

张新俊副教授作报告

刘思文教授作报告

分组讨论环节围绕 “汉字域外传播”“古文字考释”“近代汉字演变”“民族地区汉字传播与互动”“汉字国际教育”五大主题,在10个分会场展开密集研讨。学者们深度解析越南汉喃文献、韩国吏读文字、日本佛教文献等珍贵材料,实证汉字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聚焦西南民族地区纳西东巴文、水族水书等与汉字的互动关系,揭示中华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文字纽带;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字教学需求,探讨 “数字化+文化本体”的国际传播新路径。研讨会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文献学、考古学、计算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有效促进了跨国界、跨领域的学术协作。


分组讨论现场


闭幕式现场

闭幕式由吴国升教授主持。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作学术总结。他系统梳理了会议成果,指出本次会议学术严谨、交流深入、成果丰硕,研究内容涵盖汉字整理、域外传播、民族互动、古文字考释、字书研究、教育传播等六大领域,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呈现出国际视野广、实证基础牢、应用导向强的鲜明特色,充分展现了跨文化汉字研究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最后,下届研讨会承办单位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张新俊副教授向全球学者发出邀请,期待2026年相聚青岛,共续汉字研究新篇。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海内外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跨文化汉字研究的深入发展。会议成果对推动汉字文明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合影


                                                  一审(校):郭  

                                                 二审(校):吴国升

                                                 三审(校):何  



上一条:2025中国比较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召开 下一条:文学院举办2025“知行贵州”中日韩青年研修班启动仪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