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在田家炳三楼多功能厅,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书杰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稷神、稷祀的文化解读 ——稷神崇拜与稷祀文化系统”的讲座。副校长吕国富主持并代表学校向曹书杰颁发客座教授聘书。文学院院长易闻晓,副院长史光辉,研究生导师管新福以及全体研究生到场聆听。
曹教授说,稷神、稷祀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范畴,也为当代诸多的人文社会学科——古代文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原始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所关注,已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稷祀文化。
他认为,“中国”一词即源于中华民族祭祀社稷神的五色土祭坛黄土(皇帝)居中之意。稷神、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祭祀形态——社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范畴。稷神-后稷不仅是周人认同的始祖,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农业精神、农业丰收、农业经济、民生富庶、国家太平的象征;稷祀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底层社会的民俗生活、文学艺术的审美心理,乃至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农业文明则是后稷文化的灵魂,稷祀文化、后稷神话、后稷历史则是稷祀文化的三大主体。
“稷”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符号,它最初的义项——文化原型仍然是我们认识“稷祀”文化的元点。在整个的稷祀文化系统中包含着诸多的稷祀形式,其中作为田野生长的稷谷是稷祀文化的本源。而稷神在这个系统中则呈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稷谷为物媒的稷神,这是稷神早期的自然存在形式,本文称为“自然稷神”或“抽象稷神”;二是以人物为物媒的稷神,这是稷神后来的组织存在形式,本文称为“人物稷神”或“组织稷神”。(刘坤厚)
|
|
|
|
|
|